最後的人文城巿

北角在香港島北面的一個角落,名字利落而鏗鏘。多年來,香港島的西洋化發展好像自維多利亞公園以東,便停止了。加上歷史的因素,北角好像對洋化東漸築起了一道屏障。然而到了今天,反而使北角保留著一些本土人文氣息。

十一月廿七日 – 一切突然停了下來

在這天之前,我已找到749間七十一店。我大概知道自己可以在什麼時間真正完成這次壯舉。想了一陣子,我決定就在旅程開始後的第六十天,亦即兩個月之內,作為這次旅程完結的日子。因此,我必須在十二月二日之前,確定自己能夠於十二月二日當日,到訪最後一間我仍未拍照的七十一店。因此今天,我一口氣把紀錄推至799間。其實沿途還有3間我知道是可以到訪的。但由於我已決定以801間作為我的最終目標,因此我並沒有到訪那3間。不然的話,我的紀錄實際是804間的。

今天過後,就只有等待十二月二日的到臨。回想由十月三日至今,由0間七十一店到799間,每天不斷用盡所有時間,到處尋覓的日子,即將終結。現在一下子所有事物彷彿都停了下來。


巨廈

北角和富中心



先前談及一位德國攝影師,被位於鰂魚通英皇道的高層唐樓大廈所震懾。其實他應該到和富中心一看,不是同樣的在維多利亞港東面的一幅巨牆嗎?也許只是和富中心看上比較新,而不夠嚇人。其實都是物盡其用的表現吧。其實我實在不明白那位德國攝影師為什麼那麼驚嘆。我只覺那是一種「大鄉里」的表現。難道歐洲的大城巿就沒有佔據整個街角的成群建築嗎?只是歐洲的沒有那麼高吧,但壓迫的程度也不少。再者,那位攝影師前來香港以前,應該都有到過其他大城巿吧。不過我得認同,香港高層樓宇的密度,實在是世界稱冠、獨一無二的。

一所巨廈,就已超越歐美眾多小鎮的人口了。


最後的文藝淨土

北角油街



油街曾經是自由創作藝術中心,如今香港大體上就只剩下土瓜灣牛棚一帶有這樣的設置。眼看連內地北京、上海等城巿也相繼出現這些藝區,希望香港政府能夠加強重視那些藝術發展。不免再一次催殘香港的人文氣息,以及落後他人。

除了西方美術,東方藝術當然也要保存。位於北角的新光戲院,多年來秉承著發揚粵劇的重要角式,一次又一次的逃過清拆。如果北角的油街與新光戲院從此消失在香港的地圖上,將會是本土文化的嚴重酷劫。

油街、新光戲院、熟食中心、萬人巨廈……香港的縮影,竟全在北角之中。

炮台山地鐵站



終於完成第799間七十一店,實在沒有想過我只花了56日、8個星期便能夠走到這裏。如今一切就像停了下來,直至十二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