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回憶」?「集體失憶」才是大家所想

明月照尖東

很多朋友問我,在我進行我的冒驗當時,包括香港七十一公司本身,並沒有一個公開完整的店鋪總列。在這條件下,我怎能夠找到所有七十一店呢?其實我都認為有點困難。但同時我亦覺得我是有條件開始的。這是由於香港的七十一店,除了在一些大街上開設,一般而言,在所有大型屋苑、商場、以及交通樞紐,大都會有七十一店的蹤影。所以我相信,只要我遊走所有屋苑、商場及大型車站,應該已經可以找到五六百間吧。

所以一天,當我閒逛完金鐘的商場後,我便決定步行至中環天星碼頭,看看有沒有七十一店,繼而坐小輪到對岸尖沙咀繼續旅程。於是我由金鐘廊行了不到十分鐘,便到天星碼頭了。果然,天星碼頭也開設了七十一店。

尖沙咀天星碼頭



現在天星碼頭已遷往別處,感覺完全不一樣。記得當香港政府宣布遷拆天星碼頭的時侯,有很多人提出反對,擾攘了很久。我雖然不認同天星碼頭是很特別的建築,但基本上我是不同意遷拆的。原因一來碼頭遠離了,而既然當時有那麼多的反對聲音,為何不把整座建築物原型搬遷?現在新的碼頭大樓,實在醜陋得很。再者,我一向同意社會發展有時難免會把舊事物淘汰。但有益的發展我們才應讓步。若新發展的東西把原本的東西變差了,那我們為什麼要接受這種發展呢?我想說的是,現在碼頭離巿民活動中心遠了,即是令巿民生活不方便。發展的原意不是要人類活得更好嗎?若辛苦了巿民,我們為什麼要落實這種發展呢?所以到最後,我是不同意遷拆的。也許只要巿民發覺新的東西比舊的好,就不會有那麼多埋怨。可是近幾年來,香港政府確實沒有帶給巿民什麼好的新東西。

其實,到底什麼是「集體回憶」?要到哪種程度才可算是集體?老實地說,政府山及皇后碼頭對於我來說,實在沒有多少回憶,我實在沒有到過那些地方很多次。天星碼頭倒是比較有深刻的印象。我當然不能代表大多數巿民。但我相信很多和我年紀相若的人,也不曾是政府山的常客。皇后碼頭也許對比我年長的一代有更深感受,但對我及我的朋友,坦白說,不是什麼回憶,連記憶也不多。同一道理,尖東華懋廣場對七八十後的人也絕對是一個集體回憶。雖然它只是一所老舊、裝橫簡單的電影院。但當年的青少年,最愛三五成群在尖沙咀逛街、打電玩,然後到尖東海旁,對著那個大型的、多年也沒有改變的「安尼卡」廣告標誌「吹水」、「昅女」。然後再到華懋戲院看一套電影才回家。這相信是多多少少當時年輕人的寫照。但對於比我們年長的一代,卻又沒有這種感受。

奇怪的是,當年最熱心保衞皇后碼頭的一群,卻是比我更年輕的人。當然我們社會上的年輕人,對社會十分闗心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但若從他們的口中說「皇后碼頭是我的集體回憶」,確實有點難以置信。

從前的「老襯亭」我認為是一個集體回憶,因為山頂確實是很多香港人都曾經到訪過的地方。但是集體回憶其實也可以是一些十分簡單的事,不一定是年代久遠的建築物才符合這個資格。例如我和我的朋友一同經歷過的所有事,如在學習時的點滴、一同被老師責罰的時候、以至「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四大天王」,完完全全都是我們彼此間的集體回憶。每當我們其中一人開始唱著:「龍虎豹好睇,好睇…」,其他所有人便即時能夠接上:「…但係又好鬼貴。顏色美麗,圖片美麗,立體噤制…」。然後大家一同傻笑一番。這首歌,絕對就是我們一班朋友的集體回憶。是我們共同擁有、共同分享的聯繫。推而廣之,一些廣為大眾巿民所認同的價值、經驗,以及印象,便是所謂集體回憶了。何東花園、景賢里等等我不認同,因為如果它們不是面臨清拆,它們由於一向都沒有對外開放,所以在此以前我對它完全聞所未聞。虎豹別墅、荔園、九龍城寨,英女皇訪港、李麗姍拿下奧運金牌、張國榮自殺等,我就認為它們完全是全港巿民的脈搏,是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皇后碼頭、政府山、何東花園、景賢里,等等。近年來好像每次政府準備拆毀一座建築物,都會出現很多反對聲音。而巿民往往都以「集體回憶」來形容這些建築物給巿民的存在價值。故且不論它們究竟是否合符集體回憶的定義,但我發覺「集體回憶」一詞,好像只有「九七」以後,才有巿民起用。好像九七年以前,大家都沒有去探究、去珍視所謂的「集體回憶」似的!

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值得去深究的。究竟是因為九七年以前沒有任何東西是大家的集體回憶?或者在九七年以前大家不敢去悍衞我們的集體回憶?又或是九七年以後大家才察覺我們的集體回憶原來已在不知不覺間逐漸失去?抑或是九七年以後我們才知道九七年以前的東西是多麼的值得我們去珍惜;而在九七年以前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它們會離我們而去、原來是要靠大家去悍衞、原來九七年以後再沒有任何值得我們眷戀的集體回憶;卻是充滿著很多很多我們希望能夠發生的「集體失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