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旺- 真正的文化區

什麼西九龍文化區、尖沙咀博物館文化中心,若要認識香港的本土文化,請你忘掉那些。來一趟油麻地及佐敦,你自會完成中西文化交融中最保貴的一課。

佐敦

佐敦這一分區實在有點怪,似乎就只是佐敦道以南、柯士甸道以北一帶的地區。但自廣東道以西則屬於油麻地區;佐敦里以東便是紅磡或何文田區。好像這幾條方正的街區,只是因為有了佐敦道及佐敦地鐡站,才被迫變成一個佐敦區。我認為將這區併入油麻地則更貼切。反正政府的分區亦將這區撥入油尖旺區,而不是「油佐尖旺區」。

寶靈街這一帶,白天是人頭擁擁,晚上卻是多麼清靜。然而那裏有很多絕佳的食店,而且世界各地的食材也能找到。鄰近的佐治五世公園,就更是少數族裔休憩的地方。

回看我的七十一之旅,走在佐敦的街區,又是另一個絕佳例子,讓大家知道香港的七十一店是多麼的密集。

油麻地文成街



很喜歡油麻地文英樓這一帶的住宅大廈。要不是有了新的西九龍填海用地,這一帶完全是自成一格。部份單位擁有的無敵海景,相信還可持續數年。而大廈頂層向內縮少的設計,在東方實在不易找到。雖然如今這些大樓外表殘舊,但仍足見發展商當初的用心及人性化。

這八座龐然鉅物,一排的密不透風,充分表現出香港寸金尺土、地盡其用的風格。每座大廈平均有十八層,而每一層都有二十四個單位,大廈內人口的流動性,就如一個小巿鎮的縮影。同類的發展,我印象中就只有土瓜灣近舊機場的一帶。

不是蘭桂芳,這才是香港的不夜天

喜歡廟街,永遠是平民的價錢,五星級的美食。夜夜也熱鬧非常。而這張照片中的七十一店,前方擺滿了一張又一張的餐桌。我想就只有在香港的七十一店,才可以看到這種景像。

油麻地,九龍區最早開發的華人聚居地。百多年來一直是多姿多采的展示著香港的活力。若想香港成為動感之都,只要政府少作干預、多些鼓勵像油麻地廟街、榕樹頭的街頭藝術便可。又有什麼需要花數以億元,舉辦什麼「巨星匯」、文化區呢?

除此之外,油麻地亦如香港的一面鏡子,走進油麻地,就如走在歷史的旋渦之間,感受時空交錯的擊盪。各式老行業、舊建築;新大樓、新住民;不斷融合互化,使油麻地成為九龍區最有趣的地方。廟街夜巿細訴著傳統香港的叫賣活動,但所賣的卻是最「新款」的山寨貨品。閒坐在美都餐室,等待進入百老匯電影中心觀看前衞的戲劇。或到新填地街搜羅各種現代化工具,累了便到榕樹頭細看眾生相。試問在香港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在同一時間,灌輸這麼充實的新舊文化一課?所以若要我選來香港必到的十個地方,第一位一定不是山頂或星光大道。油麻地也許會是我的選擇。

最近友人介紹我到一間在廟街古色古香的冰室,原來旅遊雜誌也介紹過。食物沒有特別,裝修方面,如果不是友人介紹,我是不會對舊式冰室有興趣的。不過這間冰室總算整潔,坐下確有一番風味。

我們喜歡靠窗的座位,可以一看樓下榕樹頭及廟街的百態。當年董建華特首說要了解民意,要了解香港普羅大眾的生活,董生應該多到這間冰室。

相信大家已看得出我是個多愁善感的人。從冰室中遠望,實在比從太平山上望下那片由金錢堆砌出的風景畫更有趣味。每逢有外國朋友探訪,我當帶他到那兒看看,肯定他更喜歡那裏多於太平山。

眾所週知,未到晚上廟街是沒有什麼東西看的。所以入夜前,要發詩興,就當看看榕樹頭公園。榕樹頭公園如倫敦的海德公園,可以看、可以聽人生百態。常常看到的都是年長巿民,他們或坐、或行、或企,無枸無束,原來我從前以為只有外國人才喜歡隨處坐著,其實老一輩的香港人早已如此。只是現代的香港人常常要扮清高,回想起來既無知又討厭。

看著老人家閒談,玩樂,在他們的天地裏是多麼寫意。或許回家後各人有各自的煩惱,但能有一個空間,讓自己舒懷,還有什麼要求和埋怨呢?

時光怱怱,很快便入夜了。廟街巿場的人開始準備一晚的工作。看到一些中年婦人,自力開檔。細心的把一件一件貨品陳列出來,我想每天晚上她也是如此的做,當然不能致富,但那種毅力就不是人人都有。人生在世,但求活得豐盛,還要爭些什麼呢?

看著一個一個小販準備開檔,眼前就像一本香港民生故事書。一個一個個體,就是一個一個翻開的故事。在我眼前,就是無限的生命,與無限的體驗。看著他們每一位,我好像在想像他們背後的故事。那賣眼鏡的婦人,想必家中有兒有女,每晚掙回的一點錢,就是要去換取兒女的一笑。兒女也必明白媽媽的辛勞,克盡己任,用功讀書。看著有志的兒女,才能說服自己每晚辛勞開檔。人世間的愛最偉大的當數親情,而親情中最使我觸動的就只有母愛。母愛是最無私最超凡最無邊際的。往往使我最動容。看著一個婦人獨力準備檔攤,陳列貨品,掛上吊橙,張開檔子,整裝待發,每晚如此,當中所包含的母愛,是多麼的深厚。一個母親為著兒女,不辭勞苦,不聞不問,每晚做著相同的事,就只有母親,有這樣的德性。在廟街這龍蛇混雜的地方,一個婦人,不怕什麼,就只怕家中兒女涯苦。隔鄰的男子,年青人,老叔叔,沒有一位像她一樣,牽引我的思緒。



我就像一個作家,在冰室中起伏自己的思潮。但我真的希望我是一個作家,可以把母愛再一次更淋灕盡致地向世人歌頌。


即使不是針對煲東瓜,也要悍衞一下廣東話

談到香港文化﹐也就不能幸免地說一說廣東話。

前陣子廣州的巿民為悍衞廣東話而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我想在另一邊的香港,卻在每天破壞著廣東話。

大大話話已聽了這句話十多年了,就是現今的學生語文水平十分低落。這是不爭的事實,原因很複雜,我想我沒有資格定斷。但都不外乎資訊發達,小朋友吸收智識途徑不再局限於書本,使到他們少看書。我想情形就像當初白話文運動開始,國民的語文水準也下降了,但文盲數字卻也下降。看來知識普及與語文水平並不有著正比的關係。

對於香港,這個情況顯得更加嚴重。由於香港使用廣東話,而且特別多口語,因此小朋友要學好中文,就難上加難。而有一點是香港的學生比較有問題的,便是寫別字。本人自小也是這個錯誤的常客,相信閣下參觀這個網站時,必定也發現了很多白字。

對於這個問題,本人最近發現了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

其實就讀中學時,本人已就香港中文文法的問題,在報紙上發表過評論文章。原因我在一份十分暢銷、「十分有公信力」的週刊裏,有給兒童閱讀的那部份中,發現了一篇由一位小妹妹投寄的文章,被週刊選了出來,給予金獎的嘉許,以及刊登出來給讀者欣償。我向來童心未呡,於是細心觀看。我即時的第一個感覺不是讚歎,竟是悲哀!繼而憤怒!怎麼可能?一篇文法完全不通的文章竟然會得到冠軍獎勵?但可怒的是,貴為一份暢銷、自稱「公信力最高」,的中文週刊編輯部,竟然會容許那種事情發生!當年我校興起一鼓投稿熱,於是我也二話不說,拿起紙筆,寫了一篇評論給那週刊隸屬的報社。

這篇文章的內容大致是說一位小女孩一次生日會上的愉快經歷。全文約一百字,內容算是豐富的。可謂有始有終,收筆自然。對於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女孩,能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實在不錯。可是這篇文章雖然內容暢選,但字裏行間充拆著口語,例如「啲」、「啦」等等。我們自小學習了中文那麼久,老師千辛萬苦勸告我們不要書寫口語。到了今時今日,我們竟從一個媒體中,得知寫口語是可以獲得嘉許的?!到底香港社會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們的教育制度發生了什麼問題?

我是一個很講求理性的人,但也不致於過份荷剋。我斷不會要求一個小女孩能寫出一篇傳頌千古的文章。但我斷不會因此讚賞她錯誤的行為。我只會鼓勵她,同時告訴她書寫口語的錯誤,使她明白。我很擔心這女孩從此以後的語文水平會變成怎樣。但也不由我去擔心,看看今天那些所謂大學生的中文水平,便能略知一二了。也許錯誤不存在於孩子當中,很多時候孩子的錯誤就是得大人的默許的。相信各位也有類似的經歷吧:小孩沒有禮貎,他的父母還幫著他說話等等。換句話說,錯誤就是存在大人當中,可惜悲劇卻是發生在孩子身上。我知道為人父母大多是「明蠻不靈」的,但我卻不能放棄,就如我當年沒有放棄保衞文化而去信報社一樣,我在此祈求天不父母張開心眼,你們今天所做一切以為是對孩子著想的事,想清楚到了將來,孩子的悲劇就是你們當年那樣帶給他們的。

結果我的投稿給那間報社刊登了出來。我不知他們有怎麼樣的想法,也不知那小女孩有沒有失去作文比賽的獎勵 (笑)。

然而由今天所見,新生代的語文水平仍然持續下降。就知我那篇文章的作用有多少了。說也難怪,我不知大中華的情況,但就香港而言,中文的使用簡直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境界。外語的持續滲入,天馬行空的創造性,這既是中文變化萬千的優點,但也令中文成為世上最複雜的語言之一。但我個人認為新字詞的出現並非最大的破壞者,針對香港中文的原子彈可是一些舊字新詞。

最近看到一個電視廣告,是關於宣傳其播映外地足球節目的。其中一句「英超盛勢」,是想告知觀眾英國各支球隊鼎盛,電視台強勢出擊云云。但要知道中文由始至終並沒有「盛勢」這個詞的,但就只有「盛世」一詞。「盛勢」也許就只有在這個廣告中有其意義,但在日常使用中就只能用到「盛世」了。不過大家一定明白到廣告的威力。在潛移默化下,我肯定小孩子現在有一半或以上已混淆了「盛世」的「世」字,究竟是怎樣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