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 – 果然是衞星城巿

新界東是我的七十一之旅的新界區之中,安排在最後的。在此以前,我大約是已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新界區,總算是在開始實習工作前順利做到。我這個先難後易的策略花了不過兩星期,但到頭來尋找到的七十一店竟然不過三百,實在有點難以置信。巿區中真的有多五百所七十一店等待著我嗎?我實在有點擔心。

當天的新界東旅程,再一次讓我慨歎新新巿鎮規劃的失敗。將軍澳讓我滿眼望去,除了樓盤,就是樓盤。

如果說香港是一個石屎森林的話,我想將軍澳便是一個石屎亞馬遜。鋼筋混凝土的運用在將軍澳達到極緻。而我這個石屎亞馬遜之旅就由調景嶺開始。

常聽說調景嶺是個很有趣的地方,有趣是指它曾是中華民國國民黨在香港的根據地。可惜的是我如今到來,已找不到任何足跡。只見什麼都會駅,不淪不類。我看不見任何都會的氣派;亦見不到四通八達、萬國歸心的景象。由此可見,有些事物是要及時欣賞,不能以為它會永遠等待著你。

都會駅其實並不算是將軍澳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命名。不久之後又出現了什麼日出康城。我不知到康城是不是指法國的康城。若然是的話我只能夠表現出一個「冏樣」。任我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也無法把那堆填區和康城聯想起來。至於「日出」,我想是指那兒是將軍澳的最東方吧。可是那些住宅樓宇,售價最高的大都是面向西南面的。究竟那些花近千萬置業的人,有沒有花超過十分鐘去深思他們將要買下的東西呢?

跟天水圍一樣,將軍澳的規劃令各屋苑之間並沒有太多聯繫。更甚的是於將軍澳很多地區,各屋苑之間亦有著天橋的連接。居民一天的生活竟然不需要乘坐任何交通工具,而是步行十分鐘以內,便能完成找到一天的需要。這種設計,完全在「鼓勵」著居民不要離家太遠,不要去尋找區內其他生命的樂趣。他們是居住於架空的城巿,沒有任何羣居的體驗。一旦架空了,就只顧往前走。在各大小天橋及商場,當然不會容許有商店以外的擺賣。沒有擺賣就沒有聚眾,也就沒有羣居了。生活在地上則不同。人們在地上走動不會像在天橋般一心要盡快走完。我們或會因沿路看見的事物而停下來細心觀賞。一旦停不來大家就會有互動發生,而令區內居民更加團結。

將軍澳就像電影「大都會」的放大。居民每天起床,出門乘坐地鐵(升降機)往工作處或學校。回來時只會在離家不到一百米的地方活動,然後回家,日日如是。所以說將軍澳的每個屋苑,都是自成一角的範圍。就像一顆衞星,只會獨自圍著行星打轉,彼此之間不需要亦不會有任何關連。將軍澳充斥着數十顆這樣的「衞星」。說它是一個「衞星城巿」,實在最貼切不過。

常常聽到人家說在將軍澳很容易迷路。我來到將軍澳很多次,每次自離開將軍澳隊道以後,我都分不清究竟某處是在東南西北哪個方向的。其次,是不同屋苑的名字很相近。因此看來不無道理。不過我也發現,其實不同屋苑的英文名字,卻是各有特式的。哪為何中文名字要變成那麼相近呢?



寶琳過後,我在將軍澳便再找不到其他七十一店。但我知道將軍澳的石屎大樹和亞馬遜河流域的真樹相反,將軍澳的是會不斷擴大,所以不久將來,必會有更多的七十一店讓我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