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洋雜處、兩文三語 = 國際都會?先進城巿?

香港誠然是一個國際城巿,最少在東亞地區可算是最成功的一個。當然香港有其得天獨厚的背景,使其擠身於世界上而絕不失禮。但要成為國際都會,一如倫敦和紐約,則仍有一段距離。因為要成為國際都會最主要的一環,人文因素,香港仍然是停留在一般亞洲城巿的模樣。因為只要本土人民沒有達到國際化的標準,香港就只會是一個國際性的城巿,而非國際化的城巿。

遠久的由電視選美司儀,以模仿佳麗的母語,取笑不諳中文的佳麗說話,而自以為十分有趣;到前陣子大衞像被蓋上布子般展出,在在反映著香港人的思維仍未達至國際化。不過這些可能都是一些個別例子,要數到一些根深蒂固、習慣成自然,以及比比皆是的例子,就是香港人的狹隘民族思想。

香港在成為殖民地以後的一百多年,都是華洋雜處的年代;回歸後亦沒有改變。當中有很多「外來人」都是獅子山下的過客。但亦有很多是自此定居下來、甚至是土生土長的非華人。對於他們在香港的時間,有些甚至比我們的年輕一代在香港所居住的時間還要長。我實在想不到不用「香港人」來稱呼他們的理由。

但是只要大家每天張開報紙,不難會看到一些報導如:「一名洋漢醉卧蘭桂芳」、「兩名南亞人在深水埗遇劫」等等。這是每天我們所遇到的事,而又太普遍得令大家從來沒有去反思。我想當然如果他們是外地人,這樣的標題一點問題也沒有。但是如果他們是香港永久居民,甚至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哪麼為什麼我們要強調他們的族裔?「兩名香港人在深水埗遇劫…….他們是男性、南亞裔」不是更好的陳述嗎?標榜他們是非華人,除了是要硬性地把他們跟主流分開外,我實在想不到其他原因。但為什麼要分開他們?難道你想告訴讀者他們不是香港人嗎?但除了入境處,誰有資格定斷誰是不是香港人?如果他們明明是香港人,也就絕對沒有理由把他們無理地區別出來。

我希望編輯們都只是幼稚地以為他們不是香港人;而不是狹隘地認為只有華人才是本地人。在外國,特別是美國,我從來不會看到有這樣的報導。我看到的就只有「山火導致兩名巿民死亡,分別是男性,40歲,華裔;及女性,35歲,白人裔。」而不會是「山火導致一名本地人及一名中國移民死亡。」

華人、白人、甚至南亞人,只要是法律認可的,都是香港人。硬性把非華人區分出來實在是幼稚無知及謊謬不可理喻。一日我們大多數也認為這種現像沒有問題,不論香港政府花費多少天文數子的宣傳工作,一日香港也不能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國際都會。


人生所追求的就像一個路牌

機場二號客運大樓



實在抱歉,不知不覺間我已離題太遠。回到我的七十一歷驗,從過往到機場乘坐飛機的經驗得知機場大樓內是有一間七十一店的。於是一大清早,我便到香港國際機場一看。花了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就來到了機場。正要離開的時候,嚇然發現機場現在多了個二號大樓。心裏忐忑不安。可恨的是在二號大樓的入口並沒有指示牌告知其商店分佈。後來發現……對不起,我又要回到這個話題,原來香港有很多地方都是沒有指示牌告知訪客有關某大樓、某區域的資訊的。就算有,有時不是沒有更新,就是只有中文。因此我往往要自行走遍每一個角落。而更不幸的是,我往往也不幸地走遠路。明明七十一店在地下,我卻選擇由頂層開始找;或者相反。不要緊,就當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香港在這方面實在很不足。幾番掙扎下終於決定入內一看。幸好王天不負有心人,找到這設備齊全,有長途電話及傳真服務的七十一店。

其實香港很多地方的指示都有待改善。就像我們常常說,不需要的時候就常在面前,到需要的時候卻找也找不到。

灣仔皇后大道東



很多時候我都懷疑,究竟香港政府是否真的有心發展旅遊業。常常說旅遊業是香港經濟的支柱、自由行挽救了香港等等。但香港為旅客提供的配套設施,至今仍是乏善足陳。

在皇后大道東舊灣仔郵局的外面,豎立了一個指示牌,其中一方是指著舊灣仔郵局。我心想這個指示牌真是功德無量。我已正正站在舊灣仔郵局的前方,它再一次確定我是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彷彿我即使站在舊灣仔郵局的前方,仍然會看不到它的。然而,在此以西一百公尺的洪聖古廟,是香港最古老的廟宇之一,是很有名的旅遊景點,但並非視線範圍之內,在那個指示牌上,竟然完全沒有相關提示!一處十分有價值的景點,在十分需要提示的場合,竟然香港政府完全覺得不重要。但在最不需要指示的地方,反而出現指示一個已近在眼前的建築物的指示牌。這是什麼邏輯?

就如現在香港各大商場的服務員,他們往往站在訊息牌的附近,問我有什麼需要。我心想,我既然已找到訊息牌,並正在閱讀,不就表示我已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你為什麼不走到別處,找那些不懂看訊息牌的遊客,他們才是真正渴望你的幫助的人。

想到某些指示牌只有中文,不其然令我想到香港的九流翻譯公司,其對電視電影所作不負責任的翻譯工作。


Lost in Translation

在香港,相信大家都會有觀看英文電視節目,電影就更不用多說。無論大家英文水平高低與否,估計大家也會有時候窺看翻譯的中文字幕罷。一般來說,要明白一個劇情,看字幕是足夠的。而有時翻譯的人為切合環境,中文字幕也許比英文對白更令大家有共鳴。可是本人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到,尤其在電影裏,常常有些對白,翻譯者竟然沒有翻譯,例如歌曲;又或是只寫上「外語」兩個字,就完成他那件神聖的所謂專業工作。我想問一問大家,你們的要求這樣就滿足了嗎?今時今日這樣的服務態度是否足夠呢?

實在太可恨、太可悲、太可笑了。一句「外語」,就算是一個翻譯。也許他們認為那些對白對劇情發展不重要,但這可是翻譯的工作,我給你一篇文章,要你翻譯,你有什麼需要決定什麼是重要,什麼不是呢?你不就是要翻譯全部文章才算完成嗎?可笑是電視台及電影公司卻就此收貨。

再者,本人對多國語言都略知一二,有時明白那些外語的意思,對劇情也不是沒有關係的。有時和友人看戲,他們有時看不懂某一階段,便是因為不明白那句外語。所以那些外語是有必要翻譯的,除非是你不懂翻譯。如果你是不懂翻譯,那就更不能原諒。單單一句「外語」就交差,是否腦袋生於屁鼓?我哪需要你的專業分析?我怎會不明白不是中文的語言、大家聽不懂的語言就是外語?何需要你的人頭豬腦告訴我?

想深一層,要翻譯的電視、電影,哪些不是因為有外語?難道英文不是外語嗎?為什麼不乾脆把全套字幕寫上「外語」兩字,就可拿取人工吧?人家若說你取巧,你可以反駁他說:為什麼那些「外語」我譯成「外語」你接受,我把英文譯成「外語」你卻不接受?然後拿著人工離去……因為你比那些連「外語」兩字也懶得寫上的公司,總算還有點良知。

現在日、韓劇成風,既然日、韓文字也可找到人士翻譯,為什麼其他西歐語言就不可?更不用說那些英文歌詞了。


若不是先驅,就不要走得太前

幾乎每一個機構都有一個顧客服務部,但就不是每一個機構的顧客服務部,都能真真正正發揮作用。長年沒有回應的熱線、什麼也不知道的詢問處,以至連聯絡方法也欠奉的網頁。既然不能發揮作用,就不要設立顧客服務吧。相信大家都認同,沒有期望才不會失望。當機構提供所謂顧客服務時,自然令顧客出現期望,到頭來卻是更大的失望。所以各機構如果沒有誠意做好顧客服務,就不要走得太前。

互聯網的普及化,至今已差不多二十年。香港作為一個世界城巿,香港人亦以國際化自居。怎麼在這全球資訊發達指數,數一數二的地方,卻仍然有很多人,特別是商業人仕,是一個科技盲?我們從前說一個地方的文盲指數,是以有多少人懂得書寫母語為基礎。我想到了二十一世紀,在發達地區的文盲指數,應該以有多少人懂得利用互聯網的資源來作標準。我所指的,並不是指單純懂得上網,看看新聞,或觀看電視劇集。我所指的,是最基本要懂得收發電郵,以及利用互聯網去幫助自己完成一些要事。例如做研究報告、和遠方親友交談,上存及下載檔案等等。

作為一個成長於個人電腦發展時期的人,我自問是十分依靠電腦及互聯網。每當我希望購買一些貨品,我都會從互聯網上,找尋有關的資訊。我想由於在香港的商店,每當你走進入內後,都會立即受到「熱誠」的售貨員,對你「噓寒問暖」。再加上無論是一本圖書,或者是一部照相機,香港的商店都會把它們「精心地包裝起來」。我實在難以安心地去觀察我有興趣的貨品。為了避開誠懇的售貨員,以及能夠靜靜地了解貨品的特性,我往往選擇從互聯網找尋資料。很多時用家的評價,比那些所謂「專業售貨員」的推介,更有參巧價值。

當然也有碰壁的時候,特別是當我發現有轉介某香港商店的連結時,往往找到的,只是一個不能再簡化的頁面。上面的資料,就只有商店名稱、聯絡電話及出售貨品。貨品的圖片細少得很,亦不能放大。只列出聯絡電話的網頁更令我摸不著頭腦。我要是能和你傾談,又有何必要參觀你的網頁呢?有些公司,它們會提供查詢電郵地址或網上查詢表格。我滿以為可以在親臨貴舖前,問它們一些問題。但十居其九,我都要等了一年,也沒有人回覆我的電郵。如果你們從來不會回覆顧客電郵,又何否要申請電郵地址,並把它公開呢?

我常常慨嘆,為何一些人可以是如此安於現狀?他們不去跟隨時代進步,配合新世代的需要。到了被社會淘汰的一日,卻在控訴社會不給予他們機會、社會的不公義令他們走上絕路。當然我們的社會存在著一些不公義。但為何你們失敗,卻又有其他人取得成功?大家都不是面對著相同的社會氣候、營商環境嗎?為何一些食店可以風行全港,你們呆坐四十年也只是一間小店?當然有些人,會安心於輕鬆的生活。但沒有危機感的營運,就不要埋怨惡運降臨時只能束手無策。

更令我費解的,是一些比較有獨特性的商店,它們應該有絕對優勢去佔據巿場。但是它們卻仍然捨難取易,不去突破自己。一心只求安於現狀,拒絕冒驗。

一次我的一件白色衣服在清洗過程中,被其他顏色的衣服染上一點點色彩。我一向聽聞這些染色是很難處理,我只有逐一向居所附近的洗衣店求救。然而無論我走了多少間,無論是個人經營的、或是集團式的,它們都第一時間告訴我,它們絕對不會受理。就連我已向他們保証,即使洗不掉染色我也會如常付費,它們都是對著我說同一番說話。此刻我實在無名火起。你們可以說是香港的專業洗衣團隊,你們擁有著洗衣的專業知識,怎麼連不會廢錢的工作也完全半點嘗試也不願?我相信大部份人也有相似經驗。如果大家的一件衣服價值不菲,我相信大家也願意付上較高的價錢,只求有洗衣店能夠幫助自己吧?但這些洗衣店,竟然滿足於十多塊錢的每一宗生意,而不去探究成就一宗便有數百元一次的生意的可能,這是什麼道理?所以如果多年以後,這些曾經拒絕我的洗衣店因社會發展而走上絕路,我是絕對不會同情它們的。

幸好我憑著持之以恆的心,終於從互聯網找到方法,成功把那件衣服的染色洗掉。作為一個門外漢的我,意然能夠取得比所謂專業從業員更高的洗衣成就。

時代在不斷不斷進步著,沒有人會停不來等待不思進取的人的。